第(2/3)页 随着时代发展和铸造工艺进步,如今锻造的兵器比过去更加结实耐用。 李幼白拿着一把火枪走进工坊,找到陈山,问道:“你看看,这把枪还能修好吗?” 陈山接过火枪,不禁面露惊讶之色。他打铁造枪十几年,从未见过样式如此奇特、分量这般沉重的火枪,这枪至少有七八斤重。 枪身锃亮,纹路精美,拿在手里,便能感觉到它绝非寻常之物。来此地几日,他听本地人说过,县令有一把极为厉害的火枪,想来眼前这把便是。 陈山仔细观察枪头,发现枪管已彻底弯曲,想要掰直几乎不可能,只能回炉重造。 而且这枪采用组合式工艺,他反复揣摩许久,才不太确定地说道:“可以试试,但依我看,成功的几率不高。” 他平日里造的火枪,都是普通土枪,能打响就行,就算是稍微精良些的,也只是在细节上多下功夫,就如同扎马步打拳,基础就摆在那儿,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本质。 李幼白听后,又找了几个村寨的铸铁师傅询问,得到的答复都差不多:能修,但成功率不高。这样的回答还算不错,就怕遇到那些不懂装懂的人,把枪拆了放进炉子,最后却再也拿不出来。 这把火枪制作耗时耗力,既然别人修不好,无奈之下,李幼白只好将枪拿回去妥善藏好。 没了这把枪,苏尚的人身安全便多了几分隐患。当下局势敏感,李幼白担心会有人前来暗杀,防得了一时,却防不了一世。 若无人时刻贴身保护,实在难以安心。或许苏尚正是看中尉迟磐的体魄和武艺,他身高九尺,站在她们这些女子面前,高出一个头,宛如一座小山,做个人肉盾牌再合适不过。 傍晚用餐时,苏尚召集城内商户商议大事,余家等大户和宁家等散户为首的一众商户纷纷前来。苏尚宣布,明日起,便要对外采取行动。 盘踞在泗水县南边商道的贼匪,若识趣,就赶紧归降,否则休怪她不客气。她让商户们派人传信过去,能不打仗自然最好。但那些流窜在外的匪人与城里的贼人不同,有些匪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自恃行动敏捷、武艺高强,想要他们投靠,可能性并不大。 对于这类人,自然是要斩草除根,不加入己方阵营,便是敌人,唯有杀之而后快。 于是,行动方案初步敲定,苏尚确定了行动时间。若进展顺利,城内商户便可派人往南前往东州,先行开展一部分生意,至于往北的商路,因困难较多,只能日后再做打算。 战前动员必不可少。此后几日清晨,在民兵训练前、工厂开工前、农户下地时,苏尚都会手持用宣纸制作的话筒,站在县衙大门前,对着众人高声演讲,宣告接下来的计划。她描绘的既有美好的愿景,也有现实的情况。 一方面是营造氛围、鼓舞士气,凝聚人心;另一方面,在给众人描绘希望的同时,也坦诚地指出即将面临的问题,并给出解决办法。 众人听后,觉得这些问题似乎很快就能得到解决,顿时热血沸腾。 苏尚提到,百姓们向往的和平生活、城防建设、民生改善,日后都会逐步实现。 县里还会开办新学堂,降低赋税。对于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民兵,会依据军中功绩,如斩获敌人数目、战斗表现等,给予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。 苏尚承诺的这些事,很多都只是她的个人想法,若按照朝廷的礼法制度,根本难以实现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些话都有些不切实际。 然而,苏尚心中却极为认真,哪怕有些事无法直接做到,她也想着用其他方式满足百姓和民兵的需求,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行事。 若事事都要按照朝廷律法、章法来,非得等上级批准才敢行动,那愚笨之人都能当官了。 苏尚简要阐述关键内容,着重渲染积极氛围后,便解散了人群。 众人皆是兴奋不已,摩拳擦掌,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和训练中。 回到后堂,苏尚召集各部头领,商讨剿匪事宜。这些人比普通百姓、农户精明许多,简单的言语难以打动他们,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。 但考虑到其中有事后才投奔过来的人,苏尚并未立刻给予他们好处。而对于从季宏两庄赶来的人,苏尚则毫不吝啬地赏赐了不少银钱,私下里,这些人都颇为满意。消息传开后,其他人听闻即将开战,既着急又激动。 这份情绪并非单纯受煽动所致,而是看到别人有望获得利益,自己只需努力争取便能得到,这种诱惑实在难以抵挡。 苏尚摊开地图,伸手指向县城东南方向,说道:“县城往东南有三座大山,离我们最近的是泗水岗,那里盘踞着不少山贼。据商户们透露,大概有三到五股势力,每股约有二十到三十人。他们仅有少数弓弩,大多使用刀剑近身搏杀,且没有马匹……” 众人围聚过来,仔细聆听。江大宝听闻后,不禁一惊:“那他们加起来可有一百多号人啊!” 一名山寨头领接着说道:“一百多人不足为惧。我们装备精良,还有火枪,食物也充足,肯定能拿下。关键是如何减少我方伤亡。” 苏尚点头表示赞同,如今己方虽有不少能战之士,但每一个兵卒和人手都十分珍贵,能不牺牲自然最好。打仗可不是像话本故事里写的那样,确定好方向便直接冲杀过去,以命相搏。 第(2/3)页